pig tail

咬尾-如何在猪群中发现早期预警信号

咬尾是猪群中一个无法预测且代价高昂的问题。 识别早期预警信号可以帮助减少相关的损失。 新的精确畜牧养殖工具,可使连续监测猪场早期预警信号变得更容易。

猪群发生咬尾现象的原因

造成咬尾症的原因高度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缺少一个明确的原因,使该问题难以控制。

因沮丧而引起的其他猪的攻击行为,可造成咬尾症。 这可能归因于管理不善,例如养殖密度过高、氨水平、争抢饲料或浓缩料不足等。

继发性咬尾行为涉及已经受损(例如坏死和炎症)的组织。 受伤组织的气味和鲜血会吸引其它猪开始啃咬患处。 这就是咬尾可引起猪炎症与坏死综合征(SINS)的原因。跟多近期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引起的炎症和相关细胞死亡也可能是继发性咬尾症发生的一个原因。如果细胞死亡过多(通常发生在猪的耳尖和尾部),又会使气味改变,从而吸引其它的猪。

咬尾症造成的经济损失

咬尾症不仅会影响猪的福利,而且还会给养殖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尾部伤口可能成为导致猪发病和死亡的感染源。对猪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据估计每头猪损失可达0.59欧元。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人工和兽医费用,以及屠宰时的屠体损失。 据称猪场的咬尾症的实际发生率高于屠宰场数据揭示的发生率。 尾部的咬伤通常用抗生素来治疗,因此,更好地控制咬尾症的暴发,还能帮助减少猪场抗生素的用量。

猪群中咬尾症的早期预警信号

若要有效降低咬尾症的不利影响,必须及早诊断。 咬尾行为通常直到出现尾部病变才被发现,这增加了咬尾症的防治难度。 识别早期预警信号,有助于降低咬尾症爆发的不可预测性。

多项研究表明,通过猪的尾部姿势,可以预测猪将受到的尾部损伤。观察到与尾巴卷曲的猪相比,尾巴在两腿之间的猪在2-3天后尾部出现咬痕或伤口的可能性更高。 对于断奶猪和育肥猪来说,情况确实如此。 其它报告说明,进食时耷拉着尾巴的姿势与尾部出现伤口显著相关。 尾部受伤的猪耷拉着尾巴的概率是尾部未受伤的猪的四倍。还有其它研究发现也提供了预测猪群咬尾症多久会爆发的方法。本项研究中,在咬尾症爆发前7天,猪群中有15%的猪呈现垂尾姿势,而在咬尾症爆发前一天,呈现垂尾姿势的猪占到了猪群的20-25%。

这些发现表明,尾巴姿势可用作早期的预警信号。 定期检查尾巴姿势,提高了对咬尾症的早期识别率,并可以防止问题进一步升级恶化。

精确的畜牧养殖工具可识别早期预警信号

随着猪场劳动力短缺,每个猪场的养殖密度越来越高,因此,对每头猪进行单独监测变得更加困难。 大型猪场的饲养员平均每天花在每头育成猪上的时间仅5秒钟,能够自动监测尾巴姿势进行连续监控的设备,将对猪场起到重大作用。

爱丁堡苏格兰农学院的研究人员,研究了3D机器视觉系统自动执行尾巴姿势监测的有效性。3D摄像头和机器视觉算法用于自动监测猪群咬尾症爆发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尾巴姿势。研究结果证实,该技术的准确度足以对养殖场的咬尾行为提供早期预警。 此外,尾巴下垂的比例在暴发前随着时间推进而升高,咬尾症暴发组猪只尾巴下垂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且尾部损伤的增加与该比例有关。

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和研究中心的行为学研究人员目前正在研究类似技术的应用,并将尾部姿势用作猪抗逆性的指标。

咬尾症风险评估模型

使用基于分类和回归树(CRT)方法的模型,提出了预防猪场咬尾症的另一种方法。

CRT分析将五个主要因素(饲养密度,氨水平,每个饲养员照料的猪只数量,猪场地面类型和饲料供应的及时性)作为关键预测指标,据建议可用这些指标帮助养殖者和兽医控制猪场急性咬尾损伤的易感因素。

预防与氧化应激有关的咬尾症

氧化应激和相关炎症通常是猪对诸如断奶、放养密度增加、环境温度升高、以及饲料应激源(如霉菌毒素)等应激因素做出反应的结果。通常体细胞内产生的活性氧(ROS)会增加,当猪自身的防御系统不堪重负,则会导致氧化应激,这又将导致炎症反应增加。 因此,通过营养手段改善猪的抗氧化能力,可有助于减少与氧化应激有关的咬尾症的风险。如果可以同时阻止或抑制炎症反应,则效果更佳。一些植物提取物,已证实具有提高猪抗氧化能力的特性,可构成营养解决方案的一部分。